孙宇晨北大什么专业?从历史系学霸到加密领域争议者的转型轨迹

 

孙宇晨的北京大学专业背景一直存在模糊表述,事实上他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这一专业选择与其后续在加密领域的争议性发展形成了有趣的人生对照。这位因加密货币项目闻名的创业者,在北大的学术经历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过一次关键的专业调整。

2007 年,孙宇晨凭借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北大自主招生资格,最初进入文学系学习。但为提升学业表现,他转入竞争相对较小的历史系,最终以历史系排名第一的成绩提前毕业。这一转型体现了其善于规划的特质 —— 他曾透露历史系论文占比高的特点更利于通过师生互动提升分数,这种务实策略为他后来申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律硕士奠定了基础。在北大期间,他还曾作为交换生赴香港中文大学学习,这段经历让他从文学青年转变为校园意见领袖,通过在社交平台批判校方政策引发关注。

历史系的学术训练与他后来的职业路径存在微妙关联。孙宇晨在北大期间创办《每周评论》专栏,落款标注 “于《南方周末》实习”,这种早期的自我包装意识,与其日后在加密领域的高调营销风格一脉相承。2011 年提前毕业后,他赴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法律硕士,期间通过投资特斯拉股票和比特币积累了原始资本,完成从历史学者到金融创业者的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孙宇晨的专业背景常被其营销叙事模糊化,但其历史系学历的真实性有据可查。与学历相关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后期职业行为,如 2023 年被 SEC 指控非法销售加密证券、操控市场,以及 2019 年高调拍下巴菲特午餐后爽约等事件。这些争议与其北大历史系的学术经历形成反差,也印证了教育背景与职业操守并无必然关联。

从历史系学霸到加密领域争议者,孙宇晨的转型轨迹显示,专业选择虽塑造思维方式,但个人行为最终由价值观与合规意识决定。北大历史系的学术经历为其提供了叙事能力,而加密领域的争议则提醒:任何领域的发展都需坚守合规底线,这与学历背景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