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加密货币未来态度如何?

 

近年来,加密货币在全球金融市场掀起波澜,其去中心化、匿名性等特性既带来创新机遇,也引发诸多风险挑战,中国对加密货币的态度备受关注。

从过往政策轨迹看,中国对加密货币一直持审慎态度。2013 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发布《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明确比特币的非货币属性,禁止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开展相关业务,虽允许备案网站提供比特币登记、交易服务,但已释放出监管信号。2017 年,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将代币发行定性为非法融资,监管进一步收紧。2021 年,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把虚拟货币相关业务定性为非法金融活动,全面禁止加密货币交易和挖矿,彰显了中国严控加密货币风险的决心。这些政策有效遏制了加密货币在国内的投机炒作风潮,防范了相关金融风险向实体经济蔓延,保护了投资者合法权益与金融市场稳定。

展望未来,中国对加密货币的态度大概率会在坚守金融安全底线的基础上,寻求创新与监管的平衡。一方面,加密货币交易炒作活动易扰乱经济金融秩序,滋生洗钱、非法集资、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这与中国维护金融稳定、保障民生的目标相悖,因此,对加密货币交易炒作的严格监管基调不会改变。例如,2025 年中国反洗钱法修订草案拟将加密货币交易纳入监管,重点打击场外大额交易,这体现了中国持续强化对加密货币领域风险防控的决心。

另一方面,随着区块链等底层技术的发展,加密货币背后的技术应用价值逐渐凸显。中国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的合规化应用,将其纳入国家战略。如 2023 年《浦江数链白皮书》推动政务数据互通,上海、北京等地建立区块链产业园,形成 “技术合规化应用” 路径。中国可能会探索对加密货币进行分级分类监管。借鉴欧盟《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案》,将加密资产分为支付型(如稳定币)、证券型(如平台币)、大宗商品型(如比特币)和欺诈嫌疑的空气币,设定差异化管理规则。对符合分类监管规则标准的加密资产,尤其是对全球社会共识强、具有典型去中心化特征的主流加密资产,未来或明确其财产权属性,通过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及指导性案例,承认私钥控制者的物权属性,并建立司法处置的标准化、合法化流程,在可控范围内释放加密货币的创新活力。

此外,香港在加密货币领域的探索,为中国内地提供了宝贵经验。自 2024 年以来,香港地区转变此前对加密资产的严监管趋势,对主流加密资产(比特币和以太币)交易实行牌照化制度,证券型代币受《证券及期货条例》约束,非证券型代币被纳入反洗钱监管,并成功探索了比特币及以太币的 ETF 上市交易。未来,中国内地可能会参考香港实践,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度探索加密货币相关创新业务,如在跨境支付领域探索稳定币的应用,通过规范的试点项目,评估其对金融效率提升的作用,同时密切监测风险。

中国对加密货币未来的态度将是在坚决打击非法交易炒作活动、维护金融安全稳定的基础上,审慎探索加密货币技术的合理应用与创新监管模式,力求在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