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炒币犯法吗?深度解读相关法规与风险

 

在全球加密货币市场热度持续攀升的背景下,许多中国投资者对 “炒币” 跃跃欲试。然而,在中国,“炒币” 的法律性质较为复杂,需要深入剖析相关法规才能明晰。

2021 年 9 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央网信办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这成为判定 “炒币” 行为是否违法的重要依据。从本质属性来看,比特币、以太币、泰达币等虚拟货币,因其具有非货币当局发行、运用加密及分布式账户技术、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等特点,不具备法偿性,不能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 。

从业务活动范畴而言,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被明确界定为非法金融活动。诸如法定货币与虚拟货币兑换、虚拟货币间的兑换、作为中央对手方买卖虚拟货币、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信息中介和定价服务、代币发行融资以及虚拟货币衍生品交易等行为,均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擅自公开发行证券、非法经营期货业务、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一律被严格禁止,一旦发现将坚决依法取缔。若开展这些非法金融活动且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这意味着,在中国境内,若个人或机构从事上述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无疑是违法的。例如,设立虚拟货币交易平台,为他人提供虚拟货币买卖的中介服务,或者发行虚拟货币进行融资等行为,都触犯了法律红线。即使是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若通过互联网向我国境内居民提供服务,同样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对于其境内工作人员,以及明知或应知其从事虚拟货币相关业务,仍为其提供营销宣传、支付结算、技术支持等服务的法人、非法人组织和自然人,也将依法被追究责任 。

不过,对于普通投资者单纯持有虚拟货币,目前法律并未明确禁止。但参与虚拟货币投资交易活动仍存在诸多风险。从民事角度看,任何法人、非法人组织和自然人投资虚拟货币及相关衍生品,若违背公序良俗,相关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由此引发的损失需自行承担 。在实际案例中,成都曾有投资者经人介绍 “炒币”,投入 33 万余元购买泰达币,后因平台投资款被冻结无法取出,诉至法院。法院最终判定,该交易行为本质上系未经批准非法从事代币发行融资行为,扰乱金融市场秩序,损害公共利益,行为无效,损失由投资者自行承担 。

从刑事风险层面,若投资交易行为涉嫌破坏金融秩序、危害金融安全,将由相关部门依法查处。在海南省儋州市,一犯罪团伙以 “合约炒币” 方式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合计 1000 万余元,最终被法院认定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相关人员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综上所述,在中国,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明确违法,但普通投资交易行为虽未被直接认定为犯罪,却面临民事行为无效、财产损失无法得到法律保护以及可能涉嫌破坏金融秩序等风险。投资者务必充分了解相关法规与风险,谨慎对待 “炒币” 行为,避免自身财产受损,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