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比特币的发起人,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从未以真实面目示人,却凭借一个颠覆性的构想,撬动了整个金融世界的变革。这个始终藏在 “中本聪” 代号后的神秘人物,是加密货币时代绕不开的起点。
2008 年,当全球还笼罩在次贷危机的阴影中,中本聪在密码学邮件列表里抛出了一枚 “炸弹”——《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白皮书。这份仅 9 页的文档,首次勾勒出 “去中心化数字货币” 的轮廓:不依赖银行等中介,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交易的透明与可信。这一构想直指传统金融体系的痛点,也为后来的加密货币浪潮埋下了种子。
次年 1 月,中本聪将构想落地。他亲手启动比特币网络,挖出创世区块,还在区块中嵌入泰晤士报当日头条,像是给这个新生系统打上时代烙印。在最初的两年里,他是比特币的 “总设计师”:和开发者邮件讨论代码漏洞,调整挖矿难度参数,甚至直接修改核心程序。那时的比特币还只是小圈子里的实验品,而中本聪已为它筑牢了技术根基。
2010 年末,正当比特币开始引起关注时,中本聪却选择隐退。他在给开发者加文・安德烈森的邮件里留下一句 “已移至其他项目”,此后便彻底消失在公众视野。他留下的创世区块地址里,98 枚比特币至今未动,如同一个沉默的符号,让关于他的猜测从未停止。有人说他是密码学家哈尔・芬尼,有人觉得是 “比特黄金” 构想提出者尼克・萨博,甚至有团队推测 “中本聪” 是个多人团队,但所有猜测都缺了实锤。
如今比特币市值早已突破万亿,可发起人中本聪的身份仍是谜。但或许这种匿名恰是他的深意 —— 比特币不需要 “权威创始人” 来背书,正如他在白皮书中写的,“我们需要一种不基于信任的电子交易系统”。中本聪走了,却让去中心化的理念留了下来,成了加密世界的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