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虚拟货币交易持续升温的当下,虚拟币涉案问题日益凸显,其量刑判定颇为复杂,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
从法律定性来看,我国明确规定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2021 年,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指出,虚拟货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开展法定货币与虚拟货币兑换等相关业务活动,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擅自公开发行证券、非法经营期货业务、非法集资等,一律严格禁止,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虚拟币涉案类型多样,量刑因之而异。在盗窃、诈骗、敲诈勒索等侵财类犯罪中,虚拟币作为非法占有的财物,量刑通常依据虚拟币价值及犯罪情节判定。例如,若某人通过欺骗手段获取他人价值数十万元的虚拟币,法院会参考案发时虚拟币市场价格,结合其诈骗手段、是否惯犯等情节量刑。一般而言,诈骗金额越大、手段越恶劣,刑罚越重。若诈骗金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可能面临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刑期可达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虚拟币还常被用作犯罪工具,在恐怖主义融资、逃税、受贿、洗钱、掩饰隐瞒犯罪所得、非法经营等犯罪中发挥作用。以洗钱罪为例,若犯罪嫌疑人明知是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等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通过虚拟币交易方式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将被追究刑事责任。依据《刑法》规定,情节一般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司法实践中,虚拟币价值认定是量刑关键环节。由于虚拟币市场价格波动剧烈,且缺乏法定评估、鉴定规则,法院通常参考案发时市场价格,结合专业机构对虚拟币真实性、链上流转轨迹等鉴定意见综合判断。比如在盗窃虚拟币案件中,会依据被盗虚拟币在盗窃行为发生时,于主流交易平台的价格确定价值,以此作为量刑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