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Z 稳定币上海申报:加密金融探索与监管博弈

近期,加密货币领域一则消息引发广泛关注:有关机构计划在上海就 EUZ 稳定币展开申报流程,这一举动在国内金融科技与加密货币监管的微妙平衡中,投下了一颗分量十足的石子。

上海,作为我国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在金融创新领域一直走在前列。此次 EUZ 稳定币申报,是在全球稳定币发展浪潮与国内金融科技探索需求的双重背景下展开的。稳定币,一种旨在与法定货币或其他资产挂钩、保持相对稳定价值的加密货币,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猛,如 USDT(泰达币)、USDC(美元硬币)等,在加密货币交易、跨境支付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从积极意义来看,若 EUZ 稳定币申报成功并能合规运行,有望为上海金融科技生态注入新活力。在跨境贸易场景中,稳定币能凭借区块链技术特性,实现更快速、低成本的资金结算,提升贸易效率。例如,传统跨境贸易结算可能需要 3 - 5 天,且手续费高昂,而基于稳定币的结算系统可将时间缩短至数小时,手续费降低 50% 以上。对于金融科技企业而言,稳定币提供了创新的支付与融资工具,有助于开发更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如以稳定币计价的理财产品、去中心化借贷服务等,推动金融服务模式创新。

然而,申报之路绝非坦途,监管层面的考量错综复杂。一方面,稳定币的匿名性与跨境流通性,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洗钱、恐怖融资的工具。上海此前公布的一起 65 亿元跨境换汇大案,便是利用稳定币作为媒介,实现资金的跨境非法转移。另一方面,稳定币价格并非绝对稳定,若挂钩机制出现问题,如市场剧烈波动导致抵押物价值缩水,可能引发挤兑风险,冲击金融稳定。

在监管探索上,上海也有诸多尝试。7 月 10 日,上海市国资委党委围绕加密货币与稳定币的发展趋势召开中心组学习会,探索区块链技术在跨境贸易、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的运用。同时,若上海针对稳定币申报构建严格、完善的监管框架,如对发行人资质、资金储备、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高要求,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创新与风险。比如,要求发行人具备不少于 5000 万元的实缴资金,且资金用途受到严格监管;定期披露稳定币的资产储备明细,接受第三方审计等。